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心声 | 我们都使出了洪荒之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彼此的面前

2016-09-12 复旦研究生 复旦研究生

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研究生 杨倚天


金秋九月,我们怀揣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张VIP车票,登上了复旦大学这趟开往未来的列车。从这一刻起,我们被赋予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复旦人。为此,我倍感骄傲和自豪。


111年前,马相伯先生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从此,复旦的名字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是莘莘学子不懈奋进的航标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是教育追求独立自由的新风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复旦人文化包容、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团结、服务、牺牲”,是复旦人爱国奉献的精神力量。


我本科就读于上海大学新闻系,热爱传媒行业的我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仰慕已久。复旦的新闻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正义和信念而秉笔直书的无冕之王,而如今,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等业界巨擘也成为了我们的校外导师。


正是基于对复旦大学的崇敬和向往,对新闻学院知名校友的膜拜和景仰,在我的心中早就有了一个复旦梦。我想躺在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仰望星空,我想和这里不同肤色、青春靓丽的优秀同学们结伴同行,我更想和新闻学院那些只能在教科书上见到名字的大师们面对面地交流。于是,我选择了报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从此与复旦结缘。


大三的暑假,我选择了留在学校备战考研。那时宿舍的同学们都回到了家乡,高温的天气和内心的孤独成了对我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都说“大四不考研,赛过活神仙”,寝室四个人只有我一个人考研,室友们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毫无压力地刷韩剧、追动漫、打游戏,而我每天背着几斤重的书包穿行于宿舍、食堂、图书馆的三点一线。我曾经很迷茫,因为我不确定这起早贪黑、日复一日的过程是否会有结果,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坚持到最后。



尤其是临考前的那段时间,我因为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导致抵抗力下降,在校医院打了几天吊水,几度想要放弃。每当复习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在本子上一遍遍写下“复旦”两个字,看着手机屏幕上被我设成背景的光华楼,我意识到此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通向它的星光大道铺垫鹅卵石。


十二月的上海天寒地冻,图书馆却人气沸腾,虽然大家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看到他们桌子上那堆一尺高的肖秀荣、张剑,看到图书馆关门后和我一起披星戴月走在路上的小伙伴,我就不再觉得孤独。考研的每个过程也都不断有人在放弃,从前期备战、正式报名、到后期冲刺甚至到坐在考场上,身边的人都一直在不断减少,我也才深深地体会到了那句俗不可耐的真谛:坚持就是胜利。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就是这样,对知识渴望、对未来向往的初心支撑着我们,我们都使出了洪荒之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彼此的面前。



正式开学前的一个星期,我参加了研究生新生骨干培训班。(点击此处可了解骨干班详情)在这里,我聆听了老师们的精彩演讲和悉心教诲;走访了校史馆、博物馆和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深入了解了复旦大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更加明白了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习大大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说: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刚入校门的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开端和起点上,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复旦研究生,我们需要胸怀梦想、脚踏实地地继续前进。


我会培养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科研精神。进入复旦门并不意味着从此鲜花和掌声相伴,更重要的是坚持和努力;我会树立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学术理念。彭慧胜老师说,“本科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研究生学习创造知识”;我会传承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爱国情怀。在复旦精神的指引下,从军支教、援藏援疆,每一个祖国需要的地方,我都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博学笃志,明其道不计其功;敬业乐群,正其义不计其利。”复旦对我们的期许和希冀,需要我们每一名研究生用心铭记,一生践行。愿小伙伴们不忘初心、不惧未来,今日启航,继续前进!






猜你想看:

热点|许宁生校长在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导师寄语 | 汤其群:胸怀大理想、心系大问题、做好大文章

新生心声|金瑶:循光而行,逐梦未来

校园|复旦大学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